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

发布者:潘帅豪发布时间:2024-04-30浏览次数:80

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学校和学院中心工作,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足学校和学院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基层党支部“双带头人”制度,以“七个有力”作为基层党支部建设目标,有效促进学院各项改革事业不断发展。



一、强化政治功能建设,突出思想政治引领作用

党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教育党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党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不断夯实思想基础,筑牢政治根基。成立“新时代讲习所”,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学习。组建“学用新思想、奋斗新时代”宣讲团、“四史”学习宣讲团、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宣讲团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读宣讲团和大学生“学史明志”党史宣讲团等理论宣讲团。

学院规范开展“三会一课”党组织生活;不断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确保支部建设规范化运作;组织落实好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2019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获批上海高校党组织“攀登计划”第一批“上海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单位。2022年,“上海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顺利通过验收。


(“上海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获批通过)



二、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赋能铸魂育人

贯彻落实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要求,推动课程建设和改革,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开设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群;开设了《中国装备》《中国制慧》两门“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程。召开全国性对分课堂教学改革会议,推广宣传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果。推进“德育实践教室”品牌化、个性化发展,通过红色经典观影、中外经典名著读书会、《共产党宣言》导读、情感面对面、社会热点面对面、红色诗歌鉴赏、道德与法律争议解决、马克思书房讲坛等,落实“一院一品牌”的建设任务,进一步强化“大思政”理念,促进教学与实践互通,使思政课理论教学与日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依托“新时代讲习所”,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微型党课、“千万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等活动,在新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建设“马克思书房”,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活动,配合课堂思政教学主阵地,帮助学生汲取优秀文明成果,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形成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中国系列”课程)

(行走的“大思政课”)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1门课程获批上海高校思政课“金课”;2门课程获批上海市重点课程,1项上海市教学改革试点项目。2名教师获得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比武二等奖,2名教师获得上海市青年教学法比赛优胜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思政课“一体双翼”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分别获2019年和2021年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三、贯彻“一融双高”理念,党建业务深度融合

积极贯彻落实“一融双高”理念,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重要理念。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2020年文明校园创建专项考核获金奖,2018-2020年度文明标杆学院,直属党支部获得2020、2021、2022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直属党支部顺利通过第一批“上海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验收。2021年4月大学生“学史明志”宣讲团成为“上海市大学生理论宣讲联盟”成员,申报案例荣获上海市大学生理论宣讲联盟优秀案例。2022年1月,1位学生获“第四届上海市高校学生理论宣讲微课程”比赛优胜奖。

近年来,学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列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十四五”规划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纳入一级硕士学位点培育项目,积极支持马克思主义硕士学位点的申报。2019年以来,累计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基金项目10项,其他各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科研项目10多项。累计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57篇,其中CSSCI(含扩展、集刊)论文20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3名教师获批上海市“阳光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类),1名教师荣获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称号,1名教师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1名教师获得上海市第十五届哲社成果二等奖,1名教师获得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三等奖。


(张旭老师获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称号


学院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坚持“开门办思政”,抓住学校与临港开展产教融合的契机,发掘产教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涵,对接临港新片区内企业、社区和思想教育场馆,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新场域。申报并获批了上海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依托产教融合建设 `大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实践”。学院将大思政课建设与学校培养“卓越现场工程师”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大思政课的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作用。学院作为联合单位于2022年入选“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学院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大中小一体化的实践路径,与临港实验中学、浦东新区建平临港小学、闵行第三中学、上海市临港科技学校、上海海事大学附属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中小一体化工作架构,从课程研究、教研活动、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开展一体化共建,初步建构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大中小一体化教育体系。2018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举办了3场以开门办思政,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为主题的全国性教学改革交流论坛,全国几十所应用型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参加了论坛交流,10多家媒体做了广泛的报道,我校开门办思政的经验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会)


四、加强党建联建共建,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

积极融入区域党建工作新格局,增强服务临港新片区的能力。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临港新片区需求,不断加强上海临港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上海现代高端装备制造实训基地和航海博物馆共建“中国装备”“中国制慧”课程实践基地。2019年以来,学院与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开展了“社区工作者培训班”合作项目。与临港新片区“红色泥城主题馆”共建上海电机学院红色教育基地,与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党建服务中心、临港第一小学开展党建共建,推进智慧党建,探索打造“党建+红色文化育人”特色品牌。与南汇新城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朗朗书声沁党心”等党建联建系列读书会。指导书院镇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集体备课活动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


(泥城红色教育共建基地)